雖然便當的小主人已經升上六年級,陳瑜雯偶而還是會重溫舊夢一下,那時兒子吳翰才剛剛念小學。
職業婦女陳瑜雯:「那其實,我覺得他剛上小學的時候,給我的那種每天都像震撼教育,因為時不時回來聯絡簿上面,老師就會寫點點點點點,那我覺得,那時候開始我跟他做這個便當,我覺得那是我跟他的一個約定,就是我會跟他說,如果他這一整個禮拜的表現都很好,跟小朋友相處都很好,那一個禮拜帶一天的便當,那那天媽媽會給你作一個有花樣的便當,我們叫它做驚喜便當。」
用模型做成的小熊飯糰便當,配菜上的蛋皮,就像幫小熊蓋了一床毯子,也是當時的驚喜便當之一,陳瑜雯是職業婦女,沒有太多時間和力氣下廚,為了和兒子的約定,她從網路和書上學到利用模具簡化做便當的流程,在兒子小學一年級的那一年,試著把各種卡通、動物的圖形都放進便當裡,這麼做,她發現當時那個適應不良的小一新生有了些意外收穫。
陳瑜雯:「那時候他剛進小學的時候,跟小朋友的互動相處,我覺得他比較不懂得怎麼樣互動,因為我覺得這個便當也帶給他跟小朋友之間,小朋友他、我兒子就會跟我分享說,他去啊,每次那天吃便當,他永遠是他們班最後一個吃完便當的人,因為打開便當之後小朋友就會一窩蜂都圍上來看。」
說著一種媽媽的愛和成就感,還有一份陳瑜雯小時候每天中午等便當的期待。陳瑜雯:「那我每天就期待,看到阿嬤幫我送便當來,阿嬤送便當來,我就會跟他耍賴說阿嬤我想要喝汽水,阿嬤我想要吃那個冰棒,然後我覺得阿嬤都會說,好、好、好買給妳,回家不要跟媽媽說。」
所以陳瑜雯特別想把她曾經感受到,便當裡裝的豐盛和寵愛傳給下一代,料理對她來說是一種情感的表達,這也是每到假日陳瑜雯和先生吳元評,就會帶著兒女一家四口擠在不怎麼大的廚房做飯,六年級的兒子吳翰、五年級女兒的吳?都來幫忙,會帶孩子進廚房,以前是為了兒女年紀小,做飯時就近把孩子帶在身邊好照顧,升上中年級後,陳瑜雯開始帶著他們動手。
陳瑜雯:「其實我在結婚之前,在家裡面,我覺得媽媽、奶奶、爸爸我覺得都把我照顧得非常非常的好,所以真的在結婚之前我是沒有做過家事,然後也沒有燒過菜,所以我還記得結婚第一年的時候呢,我先生上班的那個白色的襯衫,我把它全部都洗成粉紅色,因為我不知道衣服應該要分開來,分顏色放進去洗衣機。」
把鍋子燒焦、燒菜失敗,那也是經過婚後好幾年的磨練才把家務一一上手,陳瑜雯開始想,那份小時候爸媽給的寵愛,輪到她當媽媽時,還該不該同樣延續在她的孩子身上。陳瑜雯:「我覺得以前,我覺得缺乏那樣生活的經歷,那其實像我孩子,大概到中年級的時候,慢慢帶他們進廚房,其實也是有一個契機,我覺得也提醒了我。」
一份兒子的作業,陳瑜雯驚覺有時候過多的照顧,反而讓孩子少了實際生活該有的認識。陳瑜雯:「我記得他大概中年級的時候,有一次那個安親班老師就跟我分享,他說(兒子)他那天的回家作業,是有一題要挑選說那個芒果的種子是長什麼樣子,他想了很久,遲遲沒有辦法作答,老師就問他說你怎麼不趕快寫,他就跟老師說,他很天真就跟老師說,可是我吃的芒果都沒有籽啊。」
兒子吳翰:「我不知道,媽媽拿出來的芒果,裡面籽都不見了啊。」
陳瑜雯:「因為媽媽都把好吃的,你知道,好吃的果肉都削下來給孩子,那個籽永遠都是媽媽一個人就站在水槽前面把籽吃完了,我覺得媽媽都是這樣,因為都會想著說把最好的是給孩子,所以在他的認知,他就覺得說芒果就是一片一片的啊,它不是圓形的植物啊。」
經過這件事,陳瑜雯決定只要假日有空,就把兒女帶著一起上市場。陳瑜雯:「(馬鈴薯)它發芽通常會在這種凹陷的地方,它會長一點點綠綠的出來,像這個,這個就有一點點,這個就是發芽了。」
教孩子認識食材、挑選食材,知道食物的來源,市場對她來說,剛走入家庭時也是個學當主婦的大教室。陳瑜雯:「其實傳統市場是一個很有人味的地方,那像其實,像我常常一些烹飪啊,選購的一些技巧,其實也是都從這些攤上,詢問他我今天想做一個什麼料理,他就會推薦我說你可以挑選怎麼樣子的東西,我覺得其實菜市場裡面,是讓我覺得一直很有人味的地方。」
陳瑜雯:「那個疫情,你們雞肉會不會影響啊?」攤販:「有啊,加減影響啊。」
走到熟識的攤子前家常問候,此起彼落的叫賣,拖菜籃車發出的聲響,陳瑜雯告訴兒女這就是生活,柴米油鹽醬醋茶最真實體驗。陳瑜雯:「會讓他們輪流啦,就是付錢,你要知道要付多少錢,找的錢對不對?正不正確?611元,老闆說算600。」
今天輪兒子吳翰掌管錢包,陳瑜雯要他學著管錢、記帳,每次和媽媽一起上市場,兄妹倆也有他們的觀察。記者:「為什麼好玩?」吳翰:「可以看到不同的,就是動物內臟。」陳瑜雯:「動物內臟。」女兒吳?:「我沒有看過大頭菜,看到大頭菜,就長這樣,我們都不知道,大頭菜,因為我們看到大頭菜在外面餐廳吃到都一塊一塊白色的,都不知道大頭菜長什麼樣子。」
記者:「超市跟菜市場(有什麼不同)?」吳翰:「超市啊,菜市場選擇比較多吧,選擇比較多,感覺菜市場好像比較便宜。」
還有一樣,陳瑜雯希望帶孩子買菜,他們要學會的事。記者:「是媽媽規定你們要幫忙提東西嗎?」吳翰:「沒有啊,有時候是我們自己主動幫忙拿的。」
陳瑜雯:「我覺得就是那個體貼的心情,那我覺得從小,我覺得一個體貼,會懂得體貼別人的人,我覺得其實將來長大之後,我覺得在社會上他或許不是什麼可以很賺很多的錢,有很大的功成名就,可是我覺得至少是在人的那個相處上面,就會讓人家感覺到是一個在一起很舒服的人。」
一位媽媽平實的心願,希望孩子是會體貼人的人,正切菜的兄妹倆分配工作中,似乎也把媽媽的話聽進去了。
吳翰:「新鮮的肉看起來好恐怖,新鮮的肉。」記者:「恐怖所以讓妹妹切?」吳翰:「她不怕,她什麼都不怕,她負責肉,我要負責這個(番茄)。」吳?:「給我啦。」吳翰:「拿去啊。」
哥哥拿起刀的小心翼翼,不像妹妹下刀豪邁,陳瑜雯倒是從這觀察到兄妹倆其實也算有互相包容、體貼對方的相處之道。陳瑜雯:「像他們2個也很有趣,他們一個人,一個比較怕切東西,一個怕開瓦斯爐,所以他們自己的分工,就會覺得,好,那切的跟洗的通通給妳,妳都切好,然後我負責來,我負責來煮,我負責來炒,我覺得孩子之間,他們就會找到,他們自己2個人彼此可以,我覺得其實,手足之間我覺得就是在互相的忍耐,然後你要找出一個彼此都可以接受的那個方式。」
有時候陳瑜雯會選擇先不出手,看看兄妹倆如何應變各種狀況。女兒吳?:「切洋蔥切到眼睛快瞎掉了,就很刺痛,(哥哥)他提議說他要拿蛙鏡來,然後他就真的去廁所拿蛙鏡過來了。」
陳瑜雯:「就是我覺得那個生命都會自己找到出口啦,對,就是切洋蔥,他就是會,眼睛就是會不舒服,可是,我覺得他們就是會找到他們自己可以處理的方法。」記者:「所以你當時也沒先告訴他?」陳瑜雯:「也沒有告訴他,就覺得可能切洋蔥,就是會有那個刺痛的感覺,就是會有,那我覺得那個也是一個生活體驗啊,就是你不能因為怕切這個東西會很刺痛,所以你就不要去做這件事情,我覺得就想一些辦法,還是可以克服他啊。」
鼓勵孩子多些勇氣探索與克服,當然是在安全的前提下,像這個讓孩子把菜切進去放好的小工具,是陳瑜雯在網路上學的,把喝完的鮮奶罐廢物利用。陳瑜雯:「我覺得拿來裝這個菜,然後因為他們手比較小啦,有時候我們在砧板上面,媽媽可能就切一切就弄到刀子上弄過去,有時候我覺得對小朋友來講是比較有困難,那我覺得其實這個就是一個,像我的工作,我常常就是服務那個身心障礙者,我就會想說,就是幫他想怎麼樣可以把這個事情做好,就會產生很多的輔具。」
也因為在社福團體工作,和孩子的相處陳瑜雯多了幾分感性。陳瑜雯:「你會看到,其實像這樣的孩子,有的身體的狀況都比較特殊一點,妳可能前幾個禮拜看到他都還...,就在機構裡面都還滿OK的,那可能一個重感冒一個什麼,孩子說走他就走了,那我會覺得說,親子在一起的時間,其實明天會怎麼樣?其實誰也不知道,那我覺得就是把握,我覺得每一個時刻,可以在一起的時刻,我覺得要去珍惜它。」
親子一起下廚的時光,就是可以好好互相陪伴的時光,為了在這些時間裡讓孩子多些她當年不會的生活技能,陳瑜雯很有規劃的選了些簡單的菜色,把料理的步驟都一一畫下來。
陳瑜雯:「就是,我覺得小朋友因為看不懂用畫的,對,因為其實會開始畫那個食譜,因為他們大概中年級的時候,是有一些字,可能我覺得理解上面,會、會有一些,我覺得小朋友,我覺得那個圖示的方式是很好的,其實它們看那個圖,看照片、看圖片,他們印象會比較深,所以我就會是用簡單的圖示,然後搭配那個文字的方式。」
從中年級到現在升上高年級,兄妹倆在媽媽的引導下已經會做簡單的烘蛋、炒青菜,有時候母子3人圍在鍋邊,就這樣在彼此黏來黏去、擠來擠去中把感情更加緊密。
陳瑜雯:「其實我覺得帶孩子進廚房,我們並不是要訓練他成為一個怎麼樣了不起的大廚師,其實我覺得親子廚房很重要的概念,是一個陪伴的概念,其實那個陪伴不見得是說我們陪伴孩子,其實往往有時候是孩子在陪伴我們。」
其實也就是一位職業婦女,到了假日希望多些時光和孩子共處的一種方式,雖然陳瑜雯也曾經掙扎過,到了週末要不要安排更多課程送孩子去才藝或是加強功課。陳瑜雯:「那對我來說,我覺得在他們獨立之前,我覺得這至少在生活技能,像做家事、進廚房這些,我覺得他是一個基本的生活技能,因為至少在他獨立之前,做父母的我們,我覺得要幫他把這個部分,我覺得這個能力要幫他去做養成。」
陳瑜雯說她是個平凡上班族,沒什麼教養孩子的大道理,但只要有機會,她都很樂意和大家分享,用料理維繫一家人的感情,每個週末,看到一家人一起完成一桌飯菜,除了成就感,還有一段親子互相陪伴的時光,這就是她當媽媽的一種幸福。
新聞來源: YAHOO新聞 | ||||||||||||||
熱賣商品推薦 | ||||||||||||||
|
|
|
羽球,網球,排球,保齡球,高爾夫,羽球,排球,羽球,網球,網球,
留言列表